等你說「不」

梓晴今年七歲,性格開朗,家中獨女。爸媽工作忙碌,由婆婆主力照顧她。她在社交上面對不少挫折,曾嘗試在學校主動邀請同學一起玩,總被拒絕。她偶然會把自己渴望做朋友的同學姓名寫出來,以解內心的孤獨感覺。
梓晴在遊戲治療中很留意着我對她一舉一動所作出的回應,她無時無刻都注視我。初期她會禮貌地詢問什麼玩具可以玩?但當她知道自己可隨意選擇任何玩具時,卻不知如何是好,因為在她的生活中沒有玩的環節,更不曾嘗試與別人一起玩的滋味。
在起初數節治療中,梓晴經常刻意作出一些「挑釁」的行為,如移動沙粒到沙盤外、用筆塗污畫框、大聲尖叫等,以發洩她內心一直被同學排斥所引起的憤怒。再者,她欲以挑釁的行為期待我一聲「不准」的回應,因為她在家中經常被喝止,令她誤以為這是正常的社交禮儀。在治療過程中,她的「不准」期待落空了,換來的是令她感受到自己被接納和溫暖的感覺:她的尖叫聲逐漸減少了,開始懂得體諒別人的感受。梓晴認識了一個社交的新途徑,以溫和的聲音邀請我跟她一起玩,一同感受幼小的沙粒。
孩子每天的家庭生活正是學習社交禮儀的直接途徑,家長每天的回應深刻地烙印在孩子心中。當孩子與別人相處時,這烙印將表露無遺,影響她與人相交的互動方式。